亲爱的同学们,寒假来临,春节已至,你们的心情是否已经开始激动起来了呢?在这个假期中,我们不仅要合理规划假期生活,还要关注自身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情绪。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和情绪,我们为大家准备了几个心理学小知识:
一、虚假疲劳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睡了一个大懒觉,起床后一直刷手机, 却觉得浑身无力。
但是如果这时候,有朋友邀请你去玩乐,你就能马上精神焕发。如果你有这种情况,那么你可能遭遇了虚假疲劳!
虚假疲劳,是一种大脑对身体的自我保护反应, 它意味着人们感到疲劳的原因并不是肌肉过度劳累,而是大脑中的一种过度保护机制在起作用。这是人类为了保持身体各方面的平衡和健康,而在出现一些不利因素时,就会发出“我很累,我需要休息” 的错误信号,但实际上身体还没有达到自己能够承受的极限。
虚假疲劳的主要表现有:
1.在想要放弃时产生的自我暗示。
2.在做比较枯燥的事情时产生的心理抵触感。
3.在不想做某件事时产生的疲倦感。

//
那么如何区分“真疲劳”和“假疲劳”呢?真疲劳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1.生理层次:通常是指从事大量的体力劳动和运动所引起的运动系统的疲劳感。
2.心理层次:通常是指进行复杂的脑力活动或承受过重的心理压力所引起的疲劳感。
当我们遇到“虚假疲劳”时应该怎么办呢?
1.增强意志力,把所有事务都细化成具体的小目标,充服第一波疲惫感,坚持下去。
2.适当放松手中的学习或工作,多做运动,多走走,多欣赏美好的事物,适当改变身边的环境,保持身心愉快。
3.培养积极的生活心态,多读读感兴趣的书籍,听听舒缓的音乐,尝试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眼前的困境。
4.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让我们的身体机能更加强壮。
二、摆烂心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我摆烂了, 那么什么是摆烂心理呢?
“摆烂”最初的含义是,当一只球队没有明星球员, 成绩也很烂时, 粉丝反而希望这只球队能够排名垫底,从而获得来年更好的选秀机会。每当感觉压力山大时, 大家总爱用“躺平”和“摆烂”来自我调侃。慢慢地,“摆烂”就变成了自认为看不到希望时, 直接选择破罐子破摔的行为。
为什么会产生“摆烂心理”?
在心理学中,“摆烂”的心理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当我们深知负面的后果已经不可改变、逃无可逃时, 我们会产生极度消极的情绪, 从而抑制我们的积极行为。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 事情并不是我们想的这么“无可救药”。
“摆烂”说到底是一种沉浸于舒适圈的逃避行为。那么, 当我们产生“摆烂 的想法时, 如何合理应对呢?
1.允许自己做不到。
2.制定计划表。
3.从心里正视问题。
4.找到努力的深层目标。
5.不要盲目跟风。
逐步获得正向反馈。
偶尔的摆烂无可厚非, 休息是人之常情。但是, 长时间的摆烂, 会让我们白白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我们的人生中偶尔会遇到挫折, 也会有无可奈何,但“摆烂” 并不是最佳选择!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我们可以在原地小小的停留一下,歇息片刻再继续勇敢前行,毕竟生活不会允许你一直摆烂。
克服摆烂心理,你学会了吗?